|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盘点鄂托克旗历史文化家珍

盘点鄂托克旗历史文化家珍

关键词:盘点鄂托克旗历史文化家珍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鄂托克旗
  • 电 话:15044748588
  • 网 址:http://www.0477etk.com/
  • 感谢 etuokeq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401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鄂托克旗是一块引人瞩目的古老的土地。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东邻杭锦旗,西连宁夏,隔黄河与石嘴山市和阿拉善盟相望,南接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西北界乌海市。全旗南北长209公里,东西宽188公里,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悠久的蒙古族文化成为该地区的主体文化。

鄂托克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具有地质遗迹——恐龙足迹化石群和被誉为“草原石窟”的阿尔寨石窟。这里是历史伟人成吉思汗留下最后足迹的地方,是成吉思汗圣火传承之地。这里自古以来先后有匈奴、突厥、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留下著名的桌子山岩画等遗迹。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几次攻、打西夏时,木纳山以南的黄河南北的广阔的草原(后来称之为鄂尔多斯),已成为蒙古大军休整的后方营地。特别是鄂托克地区,成为中心。此时,已有蒙古人居住这一地一区。明朝时期,北元汗廷仍然控制蒙古地区,蒙古军一直占据、守护 着长城以北这一地区。

据文献记载,丁亥年(1227 )成吉思汗逝世后,在木纳山一 带建立白色宫帐,安放成吉思汗的 一些遗物,作为“全体民众的总神 祗”进行供奉。并称“鄂尔多斯乃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始建的地方”。成吉思汗白宫建立后,成吉思汗大将博斡儿出的部分子弟及部下留在 这里,世代进行守护。据考证,成吉思汗祭灵白宫始建于鄂托克旗一带。

十五世纪中叶,大批鄂尔多斯人带着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进入始建成吉思汗祭祀白宫的宝日套亥地区。北元时期,起初鄂尔多斯的社会管理组织以“济农为首,三十三个羽翎,四十四个花翎,六十一个旗子”的管理形式出现。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15321550),将鄂尔多斯万户的各部落,分别分封给九个儿子管辖。其中,次子巴亚斯呼朗统领鄂尔多斯右翼古德昔宝钦、乌拉特唐古德两大部;1649(顺治六年),清廷将鄂尔多斯划分为六个旗,设六个札萨克时,巴亚斯呼朗的子孙统领的鄂托克成为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即鄂托克旗,一直沿续至今。

后来,这里又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廷部落鄂尔多斯部鄂托克人的故乡,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集中的地方。解放前,这里是红色根据地,留下红色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鄂托克旗的主体民族——蒙古族,传承并发展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蒙古族文化,使这一文化成为鄂托克草原的地域代表性主体文化。

同时,鄂托克旗有着丰厚的自然文化资源。这里具有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生长着距今10003000万年前素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四合木、半日花、沙东青等国家级重点保护珍惜植物群系。

鄂托克,不仅有诸多历史文化遗迹,而且有独特深厚的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成吉思汗文化底蕴,还有民俗民间文化。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具体为:

1、恐龙足迹化石群遗存地

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主要分布于鄂托克旗原查布苏木阿茹布拉格嘎查和陶利嘎查境内,距乌兰镇75公里。化石遗存地总面积77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l公顷。分布广泛的多种类型的恐龙足迹化石,以及恐龙骨骼化石等。鄂托克旗恐龙足迹化石及古脊椎化石是一种罕见的自然地质遗迹,在长约30公里的早白垩纪灰色砂岩上,出露有近万个恐龙足迹化石,其典型性、稀有性及代表性十分突出,其化石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分布面积之广,在国内外实属罕见。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先后有中国科学院、加拿大、比利时、美国、日本等国内外古生物学者来本区进行科学考察,国内外游客也有多次来本区观光旅游。199812月鄂托克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鄂托克旗查布苏木旗县级恐龙足迹自然保护区”,组建了保护管理委员会。20006月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列入国家地质遗迹保护项目。

2、鄂尔多斯岩画的故乡

著名的桌子山(乌仁都西山)岩画,亦称鄂尔多斯岩画。桌子山(乌仁都西山)岩画分布于鄂托克旗原阿尔巴斯苏木及乌海市境内,主要分布于乌兰布拉格、召烧沟、苦菜沟、毛尔沟、苏白音沟、苏白音后沟、雀尔沟等地。桌子山岩画反映了早在新石器时代,鄂托克旗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岩画是先祖的智慧、文化和艺术创造力的见证。内容丰富的岩画表现了先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和他们对图腾的崇拜以及生产、生活的侧面。岩画制作方法是敲凿法和轮廓法,有的用铜器磨刻,有些用铁器敲凿而成。岩画以神灵头像、太阳纹图案、重圈纹图案、人面图形、动物图形和骑马人图形等。其中,光芒四射的太阳神等不少岩画,属珍品,具有震撼之影响力。据考证,这些岩画产生于距今约有三、四千年,相当于夏、商、周的青铜时代。

3、国家级珍稀植物自然保护区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是19956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7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古老残遗

濒危植物及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植被带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鄂托克旗和乌海市两地。保护区东部为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边缘,西南部为桌子山山地;黄河为保护区西界,北部与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边缘隔黄河相望。南北长约105公里,东西宽约86公里,总面积为5585万公顷,其中在鄂托克旗境内的面积为53万多公顷,约占保护区面积的96%以上。其主要分布在阿尔巴斯、新召、公其日嘎、蒙西、棋盘井等地。保护区划分了5个核心区,其中,在我旗境内有4个核心区,它们分别是伊克布拉格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核心区,蒙西珍稀植物群落核心区,棋盘井半日花核心区,阿尔巴斯植被过渡带核心区。

这里,至今还保留着第三纪的残遗植物,有着许多未曾揭开的谜。保护区内现已查明的野生植物有335种,分属于65科,188属,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杨。其中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等植物的珍稀濒危程度尤为突出。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具有国际意义的示范性自然保护区。

4、阿尔寨石窟所在地

被誉为“草原石窟”的阿尔寨石窟寺,俗称“白眼窑”。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山以南一座平顶砂岩小山上,山体周围分布众多的石窟。石窟寺所在地为低缓丘陵地貌中的一座孤立突起了平顶砂岩小山,山体东西长约200,南北宽约7090,山顶海拔高度1460,与周围的落差约40。阿尔寨石窟寺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到目前为止,在阿尔寨石窟寺所在山体的四周山壁上,共发现65座石窟,22座浮雕石塔,在其山顶还发现6座建筑基址,许多石窟内绘有壁画,壁画除大量宗教内容外,还有许多珍贵的世俗壁画。在宗教内容中,保存有密宗早期的本教画,以及萨迦派、宁玛派、格鲁派代表之作。世俗壁画中,保存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尤以“成吉思汗与夫人及四子受祭图”、“各族僧众礼佛图”等最为珍贵。另外,还发现大量的早期回鹘蒙古文榜题,其内容涉及佛经及世俗生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回鹘蒙古文榜题最多的一处遗址。据专家学者们考证,阿尔寨石窟是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经养伤的地方。阿尔寨石窟寺始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明末清初停止开凿和佛事活动。它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寺,也是我国规模较大的西夏到蒙元时期的石窟寺。它不仅是一处重要而罕见的宗教艺术宝库,同时更是研究蒙古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难得的珍贵形象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

5、成吉思汗大营地
  蒙古族史诗巨著《蒙古秘史》在最后的章节里非常简略地谈到:成吉思汗于“狗儿年”(1226)征讨西夏,“征途中,成吉思汗乘兔斑赤马,于阿尔不合猎野马群。见野马群狂奔而来,兔斑赤马受惊,成吉思汗堕地。成吉思汗浑身不适,便到搠斡儿合惕一地下营休息”。

据专家考证,《蒙古秘史》中提到的“阿尔不合”,即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的阿尔巴斯(蒙古语读音应该是“阿尔不斯”),“搠斡儿合惕”,即距阿尔巴斯山不远的阿尔寨石窟(百眼窑)。《蒙古秘史》最后一章提到统领着贺兰山以北的西夏游牧部落的西夏国将领阿沙敢不,对成吉思汗的使者说过的一段话,证明当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与西夏军近距离对峙的情景:“今天你们蒙古人以为惯战想要与我一战,那就到我的阿拉沙(阿拉善)来吧!那里有我身居帐房的,惯以驼驮的人们。要战,就在那里厮杀”。

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当中流传下来的成吉思汗在阿尔巴斯草原上狩猎受伤后在阿尔寨石窟养伤等诸多传说,与《蒙古秘史》中所讲的完全吻合。这证明历史伟人成吉思汗一生的最后阶段在古老的鄂托克草原度过,为鄂托克留下他神奇的最后足迹。因此说,鄂托克是当年成吉思汗大军驻扎的营地。

6、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发祥地

祭祀文化,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成吉思汗祭奠为核心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鄂尔多斯人开始进驻河套地区,实际就在阿尔巴斯山一带。成吉思汗1227年去世后,在这一带建立祭灵白宫,祭祀成吉思汗。

始建于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祭灵白宫,被称之为成吉思汗奉祀之神,成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祗”。成吉思汗祭灵白宫,起初一直处于隐避状态,在阿尔布哈(阿尔巴斯)、阿拉格乌拉(阿拉善山一带)、阿拉坦特布希(阿拉善山以北)等地区迁动。十五世纪中叶,大批鄂尔多斯部从漠北高原进入宝日陶亥,即黄河河套地区(鄂尔多斯)之后,在漠北供奉的四大鄂尔多等与鄂尔多斯的祭灵宫帐合并,使成吉思汗祭奠集中于这一地区。

7、成吉思汗圣火传承之乡

成吉思汗季子拖雷(11931232),是继承成吉思汗家业,传承成吉思汗圣火的人。成吉思汗去世后于1227年至1229年监国,为蒙古民族的统一和兴旺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拖雷之子元世祖忽必烈追谥其父为“睿宗景襄皇帝”,因而鄂尔多斯人称拖雷为“拖雷伊金”(君主)。拖雷去世后,跟随拖雷家族后裔的鄂尔多斯部中的鄂托克人,世代守护祭祀拖雷灵帐,并世世代代传承了由拖雷继承的成吉思汗圣火。

拖雷灵包原供奉于杭锦、鄂托克两旗交接处的道伦呼都克,后来经过几个地方之后,于民国时期迁移至鄂托克旗沙日布日都。其宫帐内供奉拖雷画像、金塑像以及各种金银祭器。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成吉思汗圣火的象征物——火镰。拖雷灵帐的祭祀,以祭祀圣火为主要内容。作为拖雷的后裔,鄂托克历代札萨克一直承担了成吉思汗圣火的传承与祭祀。这一深刻的内涵,世界其它任何地方所没有。

1956年,拖雷灵包虽然移至成吉思汗陵,但遗址永远留在了鄂托克。并且,每逢祭祀日,守护、祭祀拖雷灵包的达尔扈特前去成陵主持祭奠。因此说,鄂托克是名副其实的成吉思汗圣火传承之乡。

8、文化遗存聚集地

百眼井。位于鄂托克旗东北部。初步考证,元、明、清时曾为屯兵和驿站开凿。相传成吉思汗征西夏屯兵时开凿。又传百眼井是杨六口在这里屯兵时,使用梅花枪开凿的。百眼井是在方圆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有20100深的108眼井而得名。井的分布密度,堪称世界之最。

乌仁都西敖包。位于鄂托克旗北部乌仁都西山顶。是象征长生天的成吉思汗敖包。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三子芒古刺统领皇室封地的时候,在鄂尔多斯最高峰乌仁都西山顶建立了此敖包,祭祀长生天,祭祀山水神灵,祭祀成吉思汗苏勒德,并每年举行四季大祭。以后,统领这一地区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一直在供奉。清朝时期,成为鄂托克旗札萨克供奉的十三敖包之首。

成吉思汗敖包。位于鄂托克旗北部草原,亦称巴音敖包。过去以旗的名义祭典的十三个敖包之一。相传巴音敖包周围广袤肥沃的草原是成吉思汗两匹骏马的草场,附近原来有一眼井叫扎嘎拉沟,是成吉思汗两匹骏马饮水的地方。成吉思汗敖包由此得名。

乌仁都西山。位于鄂托克旗北部,是阿尔巴斯山的组成部分。山的形状似桌似铁砧子,因而得名乌仁都西山(蒙语意为铁砧子,亦称桌子山),此山海拔2149,为鄂尔多斯最高峰,被蒙古人奉为圣山。早在元代,在山顶即建敖包,每年四季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山周围有鄂尔多斯岩画、迪延阿贵庙等名声古迹。

除此之外,在鄂托克旗的广袤草原上,布隆湖、乌纳干布日都等诸多自然风景区,每个风景区都带着迷人的传说,为鄂托克注入了神奇的文化色彩。

9、宗教文化盛兴地
  鄂托克旗,历史上寺庙最多的地方之一。阿尔寨石窟寺,是鄂托克旗的最早建立的寺庙。据说,阿尔寨石窟山顶上的寺庙约十七世纪初被毁。十七世纪中叶开始,佛教在鄂托克广泛传播。1652年,鄂托克旗首任札萨克善丹,根据五世达赖喇嘛的建议在王府所在地沙日布日都嘎查乌力吉图滩北面建立了佛教盛行以来的第一座庙,名日乌力吉图沙日召,俗称“旧召”。后来在鄂托克范围内共建立了75座寺庙,是鄂尔多斯各旗之首。鄂托克分为两个旗以后,在鄂托克旗的境内的寺庙46座,其中原阿尔巴斯一个苏木境内就有13座寺庙。鄂托克诸多寺庙,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它成为鄂托克旗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在了鄂托克草原。

10、西鄂尔多斯歌舞之乡

鄂托克旗蒙古族歌舞,具有鄂尔多斯西部草原歌舞的特点,是本文化艺术的代表。因为鄂托克人的祖先来自成吉思汗宫廷,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了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使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一是宫廷礼仪文化特点。鄂托克旗,是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具有元朝宫廷文化的独特色彩,构成了鄂托克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的民俗中带有宫廷礼仪,其服饰中体现浓郁的礼仪色彩。在古老的民歌中就有“礼仪歌”,特别是这里传承的古老的鄂托克婚礼,是蒙古宫廷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示了鄂尔多斯蒙古族婚俗礼仪的神秘和壮美亮丽;二是祭祀文化特点。成吉思汗祭祀渗透于这里的文化艺术,使鄂托克民族民间文化中祭祀文化色彩非常突出;三是草原文化特点。鄂托克旗,从地理特征上讲,多于辽阔的草原,这一地理环境影响着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使这里的文化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点。这里的那达慕会,具有鄂尔多斯大草原的特点。小孩从小骑马,在那达慕盛会赛马中一展风采。那达慕会上的赛马里程一般是百十来华里,这在鄂尔多斯其它旗很少见。

鄂托克旗是歌的海洋,悠扬的民歌,以其特有的魅力为鄂尔多斯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里是舞的故乡,传统的民间舞展示着鄂托克的风土人情。鄂托克,具有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鄂托克人创造奇迹的沃土。

1 1、鄂尔多斯婚礼的传承之地

鄂托克婚礼,是鄂尔多斯婚礼的组成部分。鄂尔多斯婚礼是集民俗礼仪、民间歌舞、传统祝颂、民族服饰、传统饮食为一体的庆典活动,成为民间艺术殿堂。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挖掘、整理鄂尔多斯婚礼文化,在全市把鄂尔多斯婚礼第一个推向银屏和第一个搬上舞台,鄂托克旗的民族风情歌舞《鄂尔多斯婚礼》,成为著名文化品牌,闻名遐迩,为恢复中断一时期的鄂尔多斯婚礼,起到重要作用。鄂尔多斯婚礼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在鄂托克民间更有基础,是最为普及的品牌民俗文化。

1 2、红色文化传播地

鄂托克旗境内的桃力民地区,曾经是中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当时的桃力民地区包括巴音淖、木凯淖、召稍以及杭锦旗南部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1935年,共产党人进驻桃力民。1938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共伊克昭盟工委,中共绥蒙工委及八路军骑兵团进驻该地区,成立了桃力民工委所辖6个党支部,建立地方武装,扩大革命力量。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桃力民地方武装与驻桃力民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国民党骑兵团联合起来,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桃力民地区的抗日动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组织,是共产党领导的半政权、半统战性的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抗日根据地,一直延续到1943年。桃力民革命根据地,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成为传播红色文化之地。

总之,鄂托克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历史性、奇特性、多元性、珍稀性、唯一性。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